馬術在線 首頁 馬術雜志 馬匹/馬種 查看內容

軍官的坐騎:布瓊尼馬

2012-5-1 14:43|來自: 《馬術》2012年4月刊

摘要: 有時用一個不十分確切的稱呼,稱其為“英頓”,倒也形象而直接。布瓊尼馬是原蘇聯(lián)及現在俄羅斯最流行的一個馬種,是在布瓊尼元帥領導下,在位于原蘇聯(lián)羅斯托夫州的布瓊尼種馬場和第一騎兵軍種馬場,用英純血馬和頓河 ...


有時用一個不十分確切的稱呼,稱其為“英頓”,倒也形象而直接。布瓊尼馬是原蘇聯(lián)及現在俄羅斯最流行的一個馬種,是在布瓊尼元帥領導下,在位于原蘇聯(lián)羅斯托夫州的布瓊尼種馬場和第一騎兵軍種馬場,用英純血馬和頓河馬(少部分黑海馬)雜交育成的馬。從1921 年開始育種,到1948 年11 月15 日品種正式經過驗收。

性情與特征

布瓊尼馬是作為軍馬培育的,因此具有勇敢、激情和有“心計”(善解人意)的特點。在和平年代,這種馬被廣泛用于越野障礙賽等馬術運動中。它們的性格安靜,但有一部分馬不能接受生人。80% 的毛色是栗色,其中常常帶有金光,簡稱為“金栗毛”,時而有騮色,罕見有黑色和黑騮。體高162—164cm,管圍(指馬膝蓋下面的一段骨頭叫管部,其上端最細處的周長叫管圍,代表馬腿的骨骼發(fā)育)20—21cm。

耐力

優(yōu)秀的軍馬應該像一名訓練有素的“戰(zhàn)士”:連續(xù)幾天行軍,每天走100 公里,在經歷極其耗費精力的行軍之后,馬還應該保存有足夠的進攻實力,即有足夠而充沛的精力用襲步沖鋒5—6 公里。

在戰(zhàn)爭期間,蘇聯(lián)騎兵部隊在缺乏營養(yǎng)和幾乎沒有休息的情況下,在4—5 天內行進了600 公里。騎兵軍官的馬匹還要馱載較重的負荷。在幾天休息之后,布瓊尼馬很快就能恢復體力,可以實事求是地說,這種馬符合最嚴格的要求,是俄國最高水平的軍馬。因為,布瓊尼馬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也使其獲得了無上榮譽。同時,布瓊尼種馬場在1949 年因培育出布瓊尼馬而獲得“列寧勛章”。

戰(zhàn)后,組織了若干長距離耐力賽。1946 年,在40℃的炎熱天氣下,舉行了200 公里長距離耐力賽。在完成長距離耐力賽的收尾階段進行了“襲步測驗”,并進行了詳細的獸醫(yī)檢查,結果表現良好得出乎所有人的預料。1950 年,舉行過一次24 小時的長途賽馬,公馬“扎諾斯”(6 歲)在19 小時騎乘中行進了309 公里,其他馬匹也表現出了優(yōu)異的成績。諸多的比賽表明,布瓊尼馬具有良好的耐力。

類型

在品種中基本上有三個類型。
(1)大型:這種馬體格較大、較重,有點粗糙,外表很普通。骨骼良好,體質結實。很好地適應現代群牧管理(一譯“改良群牧”),適合于騎乘,也適合駕車。
(2)東方型:圓肋,干燥,相當結實的體質,具有東方馬種的特點和外表。原則上,多數是金栗毛或騮毛。和大型的布瓊尼馬相比,對飼養(yǎng)和管理條件要求更高。具有剛毅的秉性、溫和的性情以及耐力。
(3)中型:足夠大,但是干燥。體質健壯,肌肉豐滿,更多地表現出純血馬的特點,速度快。

培育

品種育成于傳統(tǒng)的草原養(yǎng)馬地區(qū),即原蘇聯(lián)的薩里斯克草原,其位于南方的頓河下游。這里曾經育成哥薩克的頓河馬,未開墾的草地、廣闊的草原和干燥的氣候非常適合高質量的騎乘馬繁育。養(yǎng)馬家們充分利用了頓河左岸養(yǎng)馬育種前輩們的經驗。同時,國家給予了全力支持,包括提供大量優(yōu)秀的供育種用的“起始馬匹”,即最好的頓河母馬、黑海母馬和純血馬公馬,優(yōu)質的飼料和獸醫(yī)資源。

目的

育馬家的目標和基本任務就是培育出優(yōu)秀的軍馬,而且是為了軍官用的軍馬,其要求要比普通的騎兵用馬高。軍官用馬要完成大量的工作,經常是來回穿梭于縱隊的前后,以吩咐命令。軍官的馬要速度快、耐力強和容易飼養(yǎng)。除此之外,馬匹應該容易駕馭,并且抗搖晃(即穩(wěn)定性強),因為在戰(zhàn)場上騎士的手可能忙于其他事情,有時還需要移動自己身體的重量(類似于馬上體操的動作)。同時,馬匹能夠在戰(zhàn)斗和行軍中保持頑強的生存能力。馬匹在關鍵時刻能夠自己做出決定,以便讓騎士集中完成戰(zhàn)斗任務。當然,馬匹應該具有勇敢的精神和心領神會的能力。此外,新品種馬匹要求身材高大而且外貌俊美,能夠成為其他草原馬種的改良馬,因為頓河馬不具備改良馬的資格。潛在的改良馬應該具有綜合品質:結實的品質,在嚴酷的條件下生存的本領,像頓河馬那樣適合群牧條件下的繁育,像純血馬那樣具有快速和高的效率。同時,要求新品種的培育成本不昂貴。

品種的命名

品種是以謝苗·米哈伊洛維奇·布瓊尼(1883-1973)的姓“布瓊尼”而命名的。因為布瓊尼元帥首先倡議并一直指導和監(jiān)督馬種的培育。私有的頓河養(yǎng)馬者的經驗是想獲得改良的草原馬,但是很遺憾沒能成功。養(yǎng)馬家對此給予了分析,一個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私有的頓河馬場主買不起貴重的純血公馬。因此,他們只想用純血母馬,因為這樣會較便宜。但是,眾所周知,母親對后代的作用遠比父親大。第一批用頓河公馬和純血母馬生出的后代表現出對群馬管理的不適應。在草原上,它們發(fā)育不好,這些雜交一代的馬不能作為新品種的基礎來利用。

蘇聯(lián)的養(yǎng)馬家采用了相反的辦法,在國家大力支持下,用優(yōu)質的純血公馬和特級的頓河母馬、特級的黑海母馬進行雜交。用純血馬公馬和頓河母馬、黑海母馬雜交,這是第一批試驗,總共獲得657 匹母馬,其中359 匹盎格魯- 頓河馬,261 匹盎格魯- 頓河- 黑海馬,37 匹盎格魯-黑海馬。再用盎格魯- 頓河公馬和上述母馬雜交,形成了該品種的基礎。如果母馬中純血馬的特征表現不足時,再用純血馬公馬雜交。

最費心的是用純血種公馬選配的問題。在此種情況下,還需要注意體質的結實性、外貌的正確性、速度等問題。在品種培育過程中,總共用了約100 匹種公馬,但比較成功的有4 匹,“西姆巴嘉卡”、“斯維捷慈”、“因菲爾瑙”、“考卡斯”。

早期訓練和淘汰

馬駒在一歲半時開始騎乘。大多數馬駒主要進行平地賽馬訓練,年齡大的馬匹也進行長距離耐力賽。為了發(fā)展好的運動和步法,以便表現出性能更好的個體,種公馬一直保持騎乘運動。馬場出產的優(yōu)秀馬匹運往部隊,并只用于軍官或者布瓊尼高等騎兵學校的學員騎乘。

經過持續(xù)的訓練,大約10% 的母馬或者5% 的公馬歸到種馬場做種用。選種和培育的目的主要是注重和加強馬的體高、增大體軀、騎乘的外形、東方馬種的特點、好的杠桿結構以及選擇獨特的金栗毛等性狀。根據幼駒的質量和類型不同,采用不同的訓練方式。這有利于使幼駒向需要的方向發(fā)展,以便獲得優(yōu)異的種公馬和母馬。

嚴格的育種

母馬群主要是由同一類型的母馬組成,但是育種要考慮到每個個體的外貌、系譜、生產性能和后裔品質的。在所有的育種階段,都采用了嚴格的選種和淘汰制度。親緣交配主要在品種形成的后期,而且非常謹慎。

管理

對于該品種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是完全新的培育幼駒的方式,即改良的群牧培育。這種方式的特點就是在露天草原的群牧管理與非常仔細地控制營養(yǎng)及其他條件相結合。

草原上的馬匹,在飼料缺乏和沒有補料的條件下,可以鍛煉自己覓食的生存能力。但是,為了防止草原暴風雪,在草原上設置遮風帶、板棚,置放一定干草作為補料。除此,幼駒要補給配合飼料。夏天,草原干旱,馬匹遭受炎熱、昆蟲和缺水。馬匹為了喝水,要走遠路。若喝水3 次,每天要走25 公里。為了防止蚊蠅叮咬,馬匹要頂風放牧,并在山頭放牧。實踐證明,這樣的草原培育可以鍛煉幼駒。幼駒生長很快且很健壯。這種管理方式的另一優(yōu)勢就是便宜。

1953 年之后,蘇聯(lián)騎兵解散,布瓊尼馬的繁育更多地用于平地賽馬和馬術運動。在馬術運動中,馬匹成績很好。布瓊尼馬“平克斯特”曾成為奧運會冠軍。

馬術比賽

穩(wěn)定性和勇敢精神使布瓊尼馬成為優(yōu)秀的越野障礙馬。布瓊尼馬曾多次參加在捷克舉行的帕爾杜比采比賽,戰(zhàn)績不凡。英國越野障礙賽練馬師珍妮·皮特曼在訪問俄羅斯時對布瓊尼馬的評價甚高。

在競技馬術運動(如盛裝舞步賽、障礙賽和三項賽)中,布瓊尼馬表現都很好。蘇聯(lián)騎兵元帥布瓊尼在視察一個軍馬場時,曾說過:“國內戰(zhàn)爭時,第一騎兵軍的騎士們只能夢想有這樣的馬。” 這是對布瓊尼馬良好品質的最高評價。

---------------------------------------------------------------
王振山語錄
80%的布瓊尼馬是栗色。
毛色閃光的馬不僅僅是阿哈捷金,也可能是頓河,也可能是布瓊尼。
用純血公馬和頓河母馬生產的駒子對自然條件適應的能力強,反之則差(母親優(yōu)勢論)。
布瓊尼馬質量好,是因為它是為軍官培育的,不是為士兵培育的。
軍官的馬應以速度快、耐力好、皮實為主。
斯大林每當遇到騎兵的問題,一定要請教布瓊尼。
哥薩克人只騎公馬。

文/王振山博士 圖/AgroSoyz Yug Rusi

©2011-2025  馬術在線 (京ICP備11042383號-3)     E-mail:horsemanship@vip.sina.com

返回頂部